罗胖的跨年演讲,带来了一场自媒体界的狂欢。4个小时的视频,我看了不下5遍。除了记住两个尿点,也引发了更多对于2016年一些的新思考和期待。随着汽车后市场第一季在2015年落下帷幕,我从中总结了一些观点,与即将走上第二季的团队分享,共勉之。一、汽车后市场的实际规模在萎缩这是我的第一个判断。2015年之前的二十年,汽修一直是非常赚钱的行业,对于懂行的老板无异于一台疯狂的印钞机。他们主要的利润组成:高额的维修费、副厂当原厂件销售的巨额利差、骗保。2015年是一个巨变的市场环境,资本进入、公车改革和保费改革,这蛇打七寸,直插汽修厂的心脏。2014年汽车后市场的规模大概在7000亿元,2015年我测算的真实规模大概只在4200亿元。只在一年间,由于三柄利剑,后市场迎来一场毁灭式的规模坍塌。2016年,汽车后市场只是在回归的路上,这回归是基于理性的服务及汽车保有量带来的合理增长。任何一个汽车后市场的企业,如果不能真实认清现有的市场情况,唯死而已!二、天然生态,何须平台有非常多的企业奢望做一个平台,而非常有名的平台诸如BAT、滴滴出行,乐视。所谓平台,定然要在一个行业的各个细分子行业有自己的触角,并且触角所占的份额有相当的体量。就后市场而言,连锁企业有成为平台的可能,并且具有唯一性。这个世界是人人平等的,但是行业有大小,金钱有贵贱。后市场不是纯互联网企业,唯有连锁,才能有庞大的基础设施,才能支撑保险、二手车交易、年检、维修、保养、钣喷等多元化业务的同期展开。他需要在每一个城市,基于当地的汽车保有量、汽车业发展进程展现自己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扩张力。中国的各城市发展极为不均,中国人又天生好内斗,我不看好连锁能走进每个地级市,极限就是成为区域性龙头。连锁成长的时间慢,在管理上会有非常大的难度。对于汽修连锁,未来将面临一个巨大的风险:无人驾驶的大规模推广。汽修厂是技术积累型企业,一般在五年会迎来一...